關於進攻端打序的安排(optimal lineup)一直在球界處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階段。一般普遍性的理解是速度快具有腳程的選手是適合打第一棒開路先鋒的人選,而接續的第二棒則是助攻型的角色最好能夠熟悉觸擊短打的功夫以便將得點圈的打擊機會製造給後面較具有長打能力的中心打線棒次三到五棒。 我想若以團隊分工的角度觀之,
DG真人
我們可以稱之為細膩的分工棒球,一如日職(NPB)。而且乍聽之下還言之成理,
博樂棋牌
沒有什麼太大疑問。但是若我們以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強調力量與速度爆發力兼具的美式球風以及晚近賽伯計量學的發展歷程觀之,就會發現所謂「強攻」,打大球而非打小球的觀念早已係其棒球文化(拓荒精神)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亦講求公平。另一方面Sabermatrics的觀點,愈多的得分代表愈多的勝利。出局數則是球賽最珍貴的資產,不應隨便揮霍。而創造得分(Runs Created)則是聯繫比賽過程的語言,又指最大公約數。換言之任何一個場上的行動,站在長期季賽累積勝場的立場上則必須精算衡評得失分的效益去做考量。 讓我們看一個有趣的數據:在打滿規定打席數的打者中(含重複,因為只區分年度),
線上體育投注
2011至2016年大聯盟全壘打數的中位數落在18支,
金旺5298娛樂
若單以去年2016年來看則是22支。這代表撇除1990年代至2000初期這個輝煌的禁藥黑洞時代,能夠稱為有砲管而非僅是長槍等級的選手之基準大概是單季20轟左右;另一方面投手在這段期間的防禦率benchmark則落在3.81,去年2016年則是在3.65。個人認為這顯見兩個面向:其一,運動生理學的進步致使不論打者或投手都有顯著的進步,
捕魚遊戲
可以打到更快的球及投出更快的球速。其二,不像好投手總是奇貨可居特別是具有一定球速的左投手更是如此,相對對於打者,窮的只剩全壘打的選手將愈來愈氾濫供過於求。當然以前國聯全壘打王Chris Carter來說,
真人娛樂
他是連守備以及跑壘都普遍落後於聯盟平均。更別提他的那麼多全壘打是用多少三振以及打擊率換來的。 回到打序安排的主題上,若以近年來(2011~2016)有能夠被稱之為砲手資格的至少18轟,去看2016的全壘打支數排序表,則共有96名選手入榜。當然令人不意外的是大多數是中心打線的必然人選。可是細觀之,便可發現其中亦包含不少打第二棒的球員。例如:小熊隊的Kris Bryant、天使隊的Kole Calhoun、藍鳥隊的Josh Donaldson、教士隊的Wil Myers、印地安人隊的Jason Kipnis、釀酒人隊的Jonathan Villar、遊騎兵隊的Nomar Marzara、太空人隊的George Springer、道奇隊的Corey Seager、紅雀隊的Stephen Piscotty、洛磯隊的Trevor Story等人。而這則又是是分類成2016年度專職打第二棒時的全壘打數。 其上我們不難了解,所謂「攻擊型二棒」已是大聯盟各隊的顯學!不再是傳統講求助攻觸點的配角,這也顯示對於進攻效率而言建立愈早的Early Lead愈有助於提升球隊的獲勝機率(WPA)。所以說打第一棒打者專注於各種形式的上壘機會,如保送、觸身球等,並不一定要是腳程特快的,因為以打序九個棒次而言第一棒打者上場打擊時有48%的機率是沒人出局的而且比第五棒多了10%的打擊機會。(註:但一般仍以衝壘能否跑進四秒內作為衡量標準)因為一棒上壘,二棒就有機會利用長打的安打送回來是建立起領先優勢最為便捷的方式了! 那若接續探討中心棒次呢?棒球統計學家Tom Tango的研究指出第三棒打者在場上打擊時相比其他的棒次,局面已經形成兩出局的機率是最高的達到37%。另外就打擊機會的效益(指Run Values by Event再依棒次分類的預期得分值),第五棒打者在各個項目中皆只略低於第四棒,但是在其上場打擊時,往往得分的形式更好、更精確!可是反過來說,第四棒打者cleanup hitter則是擁有更多的打擊機會。(原則上是每一棒的打擊機會依序會高過他的下一棒打者約2.5%)。另外比較四、五兩棒,第四棒打者在進攻效益在各項event中皆比第五棒佔有些許優勢。特別是每支全壘打會多0.034分。因此若是兩者一整季兩者差了10~20支全壘打那也只會影響總得分數0.3~0.7左右而已,兩者的差異十分有限。 那如果把第二棒跟第四棒相比較呢?cleanup hitter第四棒在每個長打Extra Base Hit的項目中(2B、3B、HR)皆比二棒打者多拿0.02分的優勢。但反面言之,第二棒打者在保送、觸身球上面則也享有0.02分的優勢。這代表什麼?代表創造得分能力之綜效輸出品質來看第二棒與第四棒的差異其實微乎其微!別忘了依照打序的概念,第二棒如前述又會比第四棒多5%的機會上場打擊!是故,若是打線中有兩個Runs Created差不多的選手,較為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把二棒排相對而言可以獲得較多保送的而第四棒則是有較高長打率的選手! 因此相較第二棒、第四棒清道夫角色以及第五棒保護主砲的地位都各司其職,各有對於進攻火力相近的輸出效益。而第三棒的扮演角色就略顯尷尬了,既不像一、二、四、五棒各有其任務。雖然其比第五棒多了5%的打擊機會,但大多數的情況下是兩出局之後的。單就第三棒與第五棒相較,其只有在全壘打的產出高過後者0.02分的優勢,至於一安、二安、三安、保送方面都是第五棒反佔有0.02分優勢。 講完了前段棒次,那麼後段棒次呢?個人以為以創造得分量產出貢獻之高低,依序由第六棒排到第九棒是較合理的選擇!(例如:運用進階數據wOBA)。 題外話:如果教練團明白這樣打線安排的邏輯,大麥認為或許短期國際賽事嘗試看看「九一連線」或許無可厚非,但絕非太聰明的做法!得了一次便宜並不代表這個排法永遠行得通,因為第九棒的上場打擊機會是最少的,教練團若是把同樣具有高上壘能力的類第一棒打者往後調至第九棒想來個雙箭頭開啟攻勢,我個人認為在進入延長賽突破僵局制(tie break)或許能直接擺上壘包外。其餘時候並不是一個讓打線火力最大化的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給同時喜歡棒球與財金領域的讀者~有興趣可以瀏覽一下大麥的粉專!並參與討論及互動!王大麥的財金與棒球哲學隨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資料:1. http://www.fangraphs.com/2. mlb.com ,